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 范宇斌)“缺乏内驱力,写作业拖拉,不说就不做,对成绩无所谓怎么办?”“在家说几句话就暴躁,不肯沟通,该怎么和他交流?”“整天沉迷于游戏,无心学习怎么办?”……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国内的家长,也同样困扰着身在海外的侨胞家长。
记者6日获悉,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近日收到了来自法国巴黎精英中文学校的家长们关于亲子关系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困惑和问题。秉承“为侨服务 从心开始”的理念,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第一时间开启上海为侨服务综合平台的远程服务项目,为旅法侨胞家长们定制了一场远程视频讲座。
远程视频讲座。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供图
活动当天,来自法国巴黎精英中文学校的40余名侨胞家长线上线下齐聚一堂,聆听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崔丽莹带来的《家庭亲子关系》讲座。
根据侨胞家长前期反馈的需求,崔丽莹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开展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围绕“网络化时代亲子关系遭遇的挑战”“不同年龄段的亲子关系特点和冲突解决”和“家庭内其他关系对亲子关系的促进和阻碍”三方面内容进行生动讲解,并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回答了家长们关心的问题。
听完讲座,有侨胞家长表示,受益匪浅,讲座为他们缓解教育焦虑、改善亲子关系提供了务实帮助,有助于华裔新生代的教育和成长。
本次活动中,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负责人还向旅法侨胞们介绍了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各项职能、上海为侨服务综合平台相关情况,希望通过远程服务等一系列为侨服务举措,将来自祖(籍)国的温暖和关怀传递给海外侨胞。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将进一步探索远程为侨服务工作体系,以海内外侨胞的需求为导向,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品牌,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侨胞。(完)
中新网徐州12月6日电 题:江苏睢宁:小小桑树串起绿色增收产业链
作者 朱志庚 顾士刚 王庄园
冬天是乡间农闲的时刻,然而,对于江苏省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的村民们来说,眼下正是忙碌的时候。在魏洼村集体合作社桑叶茶加工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切叶、杀青、揉捻、提香……整个车间茶香四溢。
采摘嫩叶做茶。顾士刚摄
“我们村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桑树嫩叶做茶,桑叶喂蚕,桑枝和桑根还可以入药,深加工以后,经济效益非常好。”魏洼村党总支书记杨猛介绍,村集体合作社目前进行桑叶茶的加工制作,下一步要把桑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桑叶茶生产车间。顾士刚摄
桃园镇有着70多年的种桑养蚕史,现有桑园1万多亩。近年来,桃园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挖掘生产了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蚕丝被、桑枝中药切片等产品。一棵小小的桑树一路“破茧成蝶”,连接起一条挑起镇域经济大梁的“根、枝、叶、蚕”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切实将蚕桑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12月4日,魏洼村村民陈宁在家里忙着回复网上关于彩色茧的订单,村会计汤标和桃园镇农经办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网店经营情况。陈宁介绍,今年秋季村里推广彩色茧,天然彩色,更迎合了当下人们对天然、环保的消费需求。
桃园镇党委政府为了增加民众收入,根据在外招商人员得来的信息,彩色蚕茧市场销售价格高,喂养过程和传统喂蚕一样,产量也一样,而且彩色蚕种抗病毒能力强。政府招引蚕丝制品企业,由企业第一年免费提供彩色蚕种给部分民众试喂养,鼓励、引导民众拓宽增收渠道。
陈宁家有6.5亩桑地,正常喂养10张蚕,今年秋季,他家尝试喂养3张彩色茧。“彩茧比白茧每斤多卖4元,这还是收购商上门收的价,如果算我们在网上单个卖,价格还高。我养蚕40多年了,这一次‘出彩’了。”陈宁的母亲王敏侠笑着说。
村民对桑枝进行切片。顾士刚摄
桃园镇宋楼村有1200亩桑园,每年有一部分桑叶用不完,修剪下来的桑枝条,村民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成为村人居环境整治老大难问题。宋楼村党总支书记孙建波向常年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做生意的宋楼村人张海涛求助。张海涛经过考察后,成立徐州锋涛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机器,收购村民剩余的桑叶和桑枝条。“现在村民每亩剩余桑叶可卖350元,桑枝条能卖300元,这激发了村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而且村庄环境也整洁了。”孙建波说。
位于桃园镇蚕桑产业园的徐州桃时茧丝有限公司蚕丝被制作车间里,工人们忙着进行蚕丝被制造的拉絮环节。他们把一个个蚕丝绵兜慢慢拉开,再一层层重叠起来做成被胎。“我们生产的蚕丝被得到南京、上海等很多客户的认可。特别是漂泊在外的桃园籍人,说盖着家乡产的蚕丝被就像每晚睡在家乡的怀抱里。”公司负责人孔凡超说。
“种桑养蚕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增收致富的幸福门。未来,我们将紧紧抓住蚕桑产业增收‘牛鼻子’,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桃园镇党委书记刘强介绍,目前,睢宁兴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拥有“十里桑园”“淘自然”两个蚕桑农副产品品牌,还开发了桑园鸡蛋、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等产品。桃园镇年产蚕茧100多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完)